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殷勇、李政昊报道:今年7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公示名单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富祥生物凭借短柄镰刀菌蛋白这一全新产品,成为唯一入选的江西企业。
在企业实验室,记者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这些形似一把把小镰刀的微生物,它们正“手牵手”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科研人员表示:“这就是短柄镰刀菌吸收营养物质快速生长的过程。我们研发的工艺可以让它们每5小时就生长一倍。”据了解,企业年产2万吨微生物蛋白车间建成后,蛋白质生产能力相当于一家2000万羽规模的巨型养鸡场,且能大幅度降低占地、水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别是其蛋白含量高,富含氨基酸,与人体需求相近,可以成为人类摆脱传统种植养殖手段,获取食物蛋白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微生物蛋白为富祥生物揭开一片产业新大陆,作为富祥生物母公司的富祥药业也由此形成了医药制造、新能源锂电材料、合成生物微生物蛋白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当前化学药品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这样的布局让富祥药业另辟蹊径,有了比传统药企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展开剩余85%以创新增效,解传统板块发展之困
走进位于景德镇市的富祥药业,总能感受到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培南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耐酶三大特征,被誉为抗菌药物界的“战斗机”,富祥药业则是全球培南系列产品的重要生产企业之一。然而,随着行业内卷越来越严重,企业深刻认识到,要保持领先,就要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错位发展。
他们深挖产品潜能,通过创新工艺,使得培南系列部分产品不变价成本达到历史低位。在生产流程上,他们又围绕反应物绿色替代、反应工序优化、反应操作简化、反应条件精细控制等核心环节进行“精耕细作”,先后开发了大吨位一锅法生产技术、催化氧化反应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新工艺,在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推动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
这一系列创新的背后,是一支300余人的研发团队,人数占员工总数的15.61%,汇聚了多位国家级、省级人才,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及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去年,企业研发投入超过7000万元,占营收比重达6.3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累计获88项国家专利,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22项。
凭借完善的研发体系,富祥药业对创新的追求从未停歇。
最近,在企业实验室里,几位技术骨干又在围绕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的“培南类药物全连续流微纳不对称工业合成”项目,研讨成果转化应用的路径。
全连续流是解决当前化学工业生产“卡脖子”难题的一项新技术,将引发精细化工、医药、石油等制造技术的颠覆性、革命性、划时代变革。富祥药业董事兼总工程师李惠跃介绍,这项前沿工艺一旦投入生产,不仅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提高安全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还能节能降耗,使培南系列产品的成本继续下降15%至20%。
以创新育苗,解新兴领域开拓之急
谈起企业在微生物蛋白领域的开拓,李惠跃直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2023年,国外合作伙伴来公司考察时偶然提到,他们正在国内外寻找微生物蛋白的生产企业。”李惠跃回忆,当时企业投资2亿多元的生物合成装置刚建成,原准备用于配套医药业务,但工艺原理与微生物蛋白生产高度契合。
“能否试一试?”想法一提出,便引来投资方和管理层的担忧——市场前景如何,技术能否达标?是开辟一条全新的赛道,还是坚守成熟的盈利模式?富祥药业一度面临抉择。
尤其是微生物蛋白属于合成生物学领域,其产业化落地常常因为实验室科研成果难以跨越小试、中试,直到量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最终导致无法形成商业化的产品,被行业称为合成生物学的“死亡谷”。
富祥药业决定迎难而上。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微生物蛋白生产环节的配料、补料及发酵温度、氧含量、pH值调控,都会对产品发酵造成较大影响,仅规定参数并不能获得最优结果,需要根据发酵过程的代谢表现进行判断,实时调节各工艺参数。这难不倒富祥人,由于技术同源,他们立足于多年产业化经验,将工艺参数判断的准则和自动控制系统相结合,迅速摸索出了一套微生物蛋白生产的精准调控技术。
仅用17天,富祥药业就完成了第一次尝试。出乎意料的是,首批样品一经送检,基本满足了客户的技术需求。
“我感觉这条路走对了!”李惠跃感慨:“微生物蛋白让我们填补了国内空白,甚至亚太地区的空白。企业正在努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微生物蛋白制造商。”
也是基于化学合成技术同源的理念,富祥药业闯入新能源领域,进行锂电池电解液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布局,打造一站式电解液材料供应平台,形成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
以创新聚力,解科研成果转化之忧
富祥药业在微生物蛋白和锂电池电解液领域的异军突起,让业界对其转化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能力刮目相看。
不久前,江南大学研发团队来到企业,围绕从小试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化环节开展实地调研。“建立放大装置、解决工程难题、研究安全问题……这些都是科研成果转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却往往成为不少企业的短板。”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延峰说:“我们从2023年开始与富祥药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最看重的就是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上的实力。”
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什么这么难?李惠跃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说,在实验室里给物料降温并不难,可以有多种方式,但放到工厂化生产中,问题就异常复杂起来:冷却介质选哪一种合理,要通过哪种管道输送,管道的材质选什么,需要多大流速才能满足要求?这些都需要经过精确计算和反复的试验验证。不仅要找到可行的技术手段,还要确保方案具有长期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难度可想而知。他表示:“经过多年来持续的技术创新,我们在工程化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这源于富祥药业对人才的不断储备。2017年,他们就将一支成熟的生物发酵研发团队整体引入景德镇,使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将复杂问题拆解、解决的能力。
正是看中了富祥药业的硬实力,近年来,江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纷至沓来,与富祥药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共同开展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研究。企业也投入巨资,围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微生物蛋白等领域生产工艺优化、技术创新和下游产品开发等,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为自己打开了一片片产业蓝海。
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在富祥药业持续碰撞出耀眼的光芒。
记者手记:
科研成果转化是硬道理
在富祥药业采访,给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总能实实在在地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传统制药板块,他们通过创新实现了提质增效,增强了竞争力;在新兴产业板块,他们通过创新打开了产业蓝海,开辟了新天地。究其原因,富祥药业非常善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纽带,把产学研各方力量有效地聚合在一起,使科技创新有目标、技术攻关有队伍、成果转化有载体、新型产品有市场。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统筹用好资源力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富祥药业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不能是闭门造车,更不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充分发挥好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围绕社会需求和价值创造实现融通创新,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审签:刘佳惠子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
发布于:北京市新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