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医保局启动DRG/DIP 3.0版分组动态调整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支付改革进入精细化、常态化新阶段
近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启动按病种付费(DRG/DIP)3.0版分组方案调整工作,并通过系列座谈广泛听取医疗机构、专家及行业意见,标志着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迈向科学化、精准化和常态化。作为持续关注医疗政策与医院管理创新的专业咨询机构,霍尔斯认为此次调整不仅是医保基金效能提升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医疗机构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医疗”的重要信号。

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确立,适应临床发展成核心诉求
自2019年国家医保局发布首版DRG分组方案以来,我国医保支付改革已从试点探索走向全面覆盖。2024年7月,DRG/DIP 2.0版分组方案正式推出,在分组数量与结构上进行了显著优化,特别是针对重症医学、肿瘤、复合手术等13个临床专科进行了重点完善,显示出分组方案对临床实际需求的积极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医保局在推进2.0版落地的同时,已着手启动3.0版的分组研究与意见征集,体现出分组机制“动态化、可迭代”的发展方向。据医保局此前调研,多数地区建议DRG分组每两年更新、DIP病种库每年更新,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每1–2年更新分组的做法基本一致。霍尔斯认为,这种常态化调整机制将有助于医疗机构更好地适应疾病谱变化与诊疗技术进步,也为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奠定基础。
支付改革全面提速,2025年底实现病种与基金“全覆盖”
根据国家医保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所有符合条件的住院医疗机构将实现DRG/DIP付费方式病种与医保基金全覆盖。这意味着医疗机构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从传统项目付费向病种打包付费的全面转型。
霍尔斯观察到,随着2.0版分组在各地逐步落地,不少医院已在病案首页质量、临床路径优化、成本管控等方面展开系统建设。未来,医疗机构不仅需提升诊疗行为的规范性与透明度,更要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加强临床科室与运营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构建“提质、控费、增效”的新型管理模式。

医院与药企均面临转型,临床价值与药物经济学成竞争关键
在DRG/DIP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医院必须告别以往依赖药品耗材加成和规模扩张的旧有路径,转而注重医疗服务效率、病种成本结构与临床路径的优化。与此同时,药品与医疗器械企业也面临营销模式的根本转变:传统以“渠道驱动”为主的策略逐步失效,未来产品市场准入与医院采纳的关键,将更加依赖临床疗效证据与药物经济学评价。
霍尔斯建议,医疗机构应尽早开展病种成本核算、临床路径整合与绩效体系重构;企业则需加强真实世界研究(RWS)与卫生技术评估(HTA)能力,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结语:医保支付改革步入深水区,主动适应者将赢得先机
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DRG/DIP分组的迭代与完善,体现出医保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随着3.0版分组方案研究工作的启动,医疗机构、企业及相关生态方都应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尽早布局,以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的战略转变。

霍尔斯将持续跟踪医保政策演进与医院管理创新实践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为行业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实操性的咨询与研究支持,助力中国医疗体系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新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