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蚊子咬了,越看越像花脚蚊子(白纹伊蚊),可怎么办?
就在今天,“上观碰碰头·秋秋不睡午觉”直播间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医生就许多市民近期关注的基孔肯雅热相关问题,进行答疑释惑。
近期,随着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病例备受关注,蚊子这一夏天常见的物种也被高度聚焦。所谓基孔肯雅热,专家解释,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到了夏天,市民被蚊虫叮咬的概率很高,既然无法做到“把蚊子消灭得一个也不剩”,那真的要每天穿长袖长裤“如临大敌”吗?王新宇说,防病主要还是看蚊虫引起的危害有几何?如果仅是被蚊虫叮咬“起包”的虫咬性皮炎,对生命不造成威胁,那没有必要过度焦虑过于防护。专家特别提及,目前上海没有出现本土病例,市民也不用太过紧张,日常及时清理积水、减少蚊虫滋生传播之地,科学防护即可。
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蚊媒传染病未来将是持续面临的挑战。王新宇举例:以此前大家知晓的登革热为例,它与基孔肯雅热都是蚊媒传染病,且发病症状较为类似,很难完全区分开。
目前来看,基孔肯雅热最明显的临床表现是双侧、对称性的中小关节疼痛,如腕关节、指关节疼痛,多数患者为轻症,极少出现重症或致命病例。登革热的患者中,1%会发生出血等重症。临床上,只要抽血做抗原抗体或核酸检测,可以区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这几种常见的蚊媒传染病。
人口大范围流动下,要严格防控输入性病例并不现实。在王新宇看来,发现症状及早检测,不要让患者成为新的传染源,这是更为关键的一步。“蚊虫叮咬有个过程,蚊虫的刺扎进人体后,吸血时会抗凝,蚊虫再将唾液带着病毒注入人体内。”专家解释“被感染”过程并提及,感染者如体内有病毒,应该及时“被保护”起来,不要再被本地蚊子叮咬。否则一旦病例呈现“本土化”,管控起来会较为被动,管控成本也将更高。
专家特别提及极端案例--法属留尼旺岛,由于该岛出现本土病例“放任不管”,岛内三分之一的居民被感染,所幸疾病以轻症为主,对生命威胁不大,“即便如此,我相信在特定时间内局限区域的经济生活会产生一定影响。”
我国南方地区因夏季气候湿热,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发地区。王新宇说,如今随着高温持续时间变长,6月到10月乃至11月份,都是蚊虫频繁活动的疫情高发期。基于此,专家建议个人做好防蚊措施,具体包括台风天、暴雨后及时清理家中积水区域;出门可适当涂抹驱蚊液;在家中使用纱窗、蚊帐、蚊香等驱蚊措施。专家还提醒物业做好小区内河道、湖泊等公共区域的积水管理,提前做好防蚊控蚊工作,远离传染病防患未然。
【相关链接】
白纹伊蚊四问四答
外观上怎么识别?
白纹伊蚊在蚊子中属于中等体型,体底色主要是黑色或深褐色。身体(头、胸、腹、腿)有明显的黑白相间花纹,后背中央从头到尾贯穿了一条细细的、笔直的银白色或亮白色条纹,形状有点像一道闪电。几条腿,尤其是后腿有明显的白色环纹,像戴了白色的脚环。
主要在什么时间活动?
白纹伊蚊是典型的“日班”型选手,尤其喜欢在清晨和黄昏出没。清晨黄金档:太阳升起前的1-2小时(约清晨6-8点),是活跃觅食的第一个高峰。黄昏忙碌期:太阳落山前的2-3小时(约傍晚5-7点),是另一个疯狂叮咬的时段。此外,在白天其他时间,特别是在阴凉处或草丛附近,它们也会寻找机会叮咬。
哪些地方是繁殖和栖息的优选?白纹伊蚊偏好靠近人居环境的场所进行繁殖和栖息:
①繁殖地(产卵地):主要在小型积水容器中繁殖后代,常见的孳生地包括如下
• 废弃的饮料瓶、罐头瓶、破缸破盆、未盖好的储水容器等。
• 家中盆栽植物下方的接水托盘。
• 露天堆放的废旧轮胎内部凹槽积水。
• 屋檐下的堵塞排水槽、废弃的泡沫箱、塑料袋皱褶积水、树洞积水等。
• 庭院中不流动的装饰性水体。
②成虫栖息地:成虫通常活动范围不大,主要在孳生地(产卵地)附近100米左右。它们常在草丛、楼梯间背面、房屋阴暗角落等半家居环境栖息,伺机而动进行叮咬。
叮咬有什么特点?白纹伊蚊偏好哺乳动物的血液,在城市环境中,人类及其宠物是主要目标。它们特别喜欢叮咬人体裸露在外的低矮部位,尤其是脚踝和手背。在白昼高峰时段,它还会主动追袭人群。穿着短裤、凉鞋在草丛或树荫下活动时需格外警惕。
(资料来源:市爱卫办、市健康促进中心)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
新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